7月1日至5日,在炎炎夏日中,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学院的七名师生组成“智行先锋”社会实践分队,满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奔赴河南焦作,开展了为期五天的 “三下乡” 社会实践活动。此次实践积极响应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”,引导青年学子深入基层,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,助力乡村发展。正所谓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青年学子们以实际行动投身乡村,力求在实践中深化认知,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。
探访红色基地,感悟南水北调精神
实践活动的第一站,是国家方志馆(南水北调分馆)红色教育基地。这里,记录着南水北调工程从构想提出到全线贯通的伟大历程。师生们走进场馆,仿佛踏入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。

从毛主席提出南水北调构想开始,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们为之不懈努力,历经数十年,终于实现了这一世纪工程。当师生们走到习近平总书记 2021 年在南阳市淅川县讲话的屏幕前时,纷纷驻足观看。总书记对南水北调移民工程中人们舍小家为大家奉献精神的评价,让大家深受触动。那一句句朴实而坚定的话语,仿佛将大家带回到了移民们告别故土、奔赴新家园的场景,深刻体会到了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的伟大力量。

南水北调的穿黄工程更是让师生们惊叹不已,110 多项专利,见证了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,正是这些科技创新,让南水北调大渠能够在黄河之下顺利贯通。看着展示墙上的工程图片和相关介绍,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,也为我国强大的科技实力而自豪。此次参观,不仅是一次红色教育之旅,更是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,让“智行先锋”分队的师生们坚定了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。
走进田涧村,传递知识与关爱
在了解到焦作市田涧村多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,普通话普及程度和用电安全意识有待提高后,“智行先锋”分队将第二站设在了这里。

师生们一抵达田涧村,便立刻展开了普通话和安全用电知识宣传活动。他们在村里的广场上搭建起简易讲台,耐心地为前来听讲的村民讲解普通话的重要性和规范发音方法。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和互动游戏,村民们逐渐认识到普通话在日常交流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,纷纷积极参与到发音练习中来。
同时,关于安全用电的知识讲解也在同步进行。队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向村民们介绍了安全用电常识,如如何正确使用电器、避免电线老化引发火灾等。为了让村民们更好地理解,他们还现场演示了一些常见电器故障的排除方法。

随后,队员们分成小组,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宣传。每到一户,他们都仔细检查家中的用电设备,提醒老人和儿童注意用电安全。在村口,队员们还利用携带的工具,为村民维修检查家用电器及交通工具。看着原本故障的电器重新运转,村民们脸上洋溢着感激的笑容,纷纷为队员们的专业技能和贴心服务点赞。此次活动,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普通话水平和用电安全意识,更让温暖与关爱在田涧村流淌。
助力姜河村,守护交通安全
交通安全,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。“智行先锋” 分队的第三站,来到了姜河村,开展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活动。

队员们在村里的主要道路旁设置了宣传点,通过展示交通安全宣传横幅、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,向村民普及交通安全知识。他们重点讲解了头盔的正确佩戴方式,现场邀请村民上台演示,并耐心纠正不正确的佩戴方法。“戴上头盔,就是给自己的生命加上一道保险。” 队员们反复向村民强调着头盔的重要性。
为了让交通安全知识更加深入人心,队员们还来到村口的十字路口,化身交通志愿者,引导非机动车道的交通秩序。他们身穿醒目的志愿者服装,顶着烈日,认真地指挥着过往的车辆和行人。看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村民,队员们会及时上前劝阻,并耐心讲解相关交通法规。

在为期一天的宣传活动中,队员们以实际行动传递着交通安全理念,姜河村的交通秩序也在他们的努力下变得更加井然有序。村民们纷纷表示,以后会更加注意交通安全,遵守交通规则。
为期五天的 “三下乡” 社会实践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落下帷幕。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学院 “智行先锋” 社会实践分队的师生们,用脚步丈量土地,用知识传递温暖,用行动践行担当。他们在焦作的土地上,留下了青春的足迹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力量。此次活动,不仅让队员们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,也让当地村民收获了知识与关爱。未来,他们将继续秉持初心,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砥砺前行,书写更多青春华章。